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明|数字时代重新定义香火传承,我们可换种方式做清明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4:21:00
【过去的祠堂,不仅神圣,也是杰出建筑的代表。在城市化进程中极力维系着传统的文化基因|来自网络】
说起来,我应该被归入那种不孝子孙。自从当年考学离开家乡之后,做清明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甚至几年也难得一次。
过去自然是因为成本。从外地回家乡一趟,来回要在路上花费不少,除了财物,还有就是精力。偏偏清明又和春节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总不能春节刚刚回去,转眼又要回去。这就有点折腾了。
还有很多其它原因。比如如今的殡葬改革。以前老家老人去世,基本上都葬于周边山头,或者田畴之中。想起过去上小学和初中,一路上不知道要绕过多少座坟头。还记得有年看乡里送到村头的电影《八仙过海》,没凳子,就站在某家的坟头,这样就有了比较好的视野。我想逝者也不会责怪。
那时候的人们,尽管阴阳两隔,但还是希望能留在祖先身边,得到他们在冥冥之中的福荫。然而,现在推行火葬,而且为了不侵占活人的土地,很多逝者都集中到公墓安葬。就像我的外婆,一辈子都没怎么出过远门,死了倒是葬到一个她不曾到过的地方。这样的距离,才真的是“阴阳两隔”了。
好在,现在科技进步了。以前要靠脚步走好几天的路程,现在是两脚油门的事情了。更让新世代觉得解脱的是,今天的祭祀正借助了新兴的科技,在展示自己或许超乎想象的文化韧性的同时,正寻求新的表达路径。当深圳打工者将族谱二维码印在工牌背面,成都太古里的汉服社通过cosplay复原祭祀舞蹈……这些碎片化的文化拼贴,暗示着城市化进程中精神家园的重建可能正在萌芽。
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前,“网上扫墓”逐渐流行。查阅资料可知,在数字网络技术初兴阶段,当时有一些海外及港、澳、台等地的旅居华人,因客居他乡难以回家亲赴祭扫,开始借助线上平台推行网上祭扫仪式——这也让他们在无意中成为云祭祀的起始探究者。
中国人讲“行动”,也讲究“心意”。就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所以说,不到坟头而在网络上打卡,老祖宗应该也能谅解。只不过,这倒逼得老祖宗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学习如何从网上接受祭祀。
不得不说,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既让人类多了了解世界的途径,也多了和它维空间沟通的触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互联网技术正在重构断裂的传承链条。就像今天很多地方通过DEEPSEEK,将过去知名大咖,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的纸面形象一一复活,它们也可以将耄耋老人讲述家族史的过程转化为可交互的3D数字人,使“数字长辈”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代际对话。
DEEPSEEK还给我提供了这些个案,比如新加坡开发者创造的虚拟祖先AI,输入族谱即可模拟先人思维对话;香港的00后青年借助AR技术,在虚拟现实中参与潮州青龙庙祭典,消逝的祭祀场景得以数字重生;景德镇青年陶艺师通过短视频平台,让传统祭器制作技艺获得百万量级的现代传播……
人工智能的介入更是改写传承主体格局。日本寺庙的机器人和尚已能主持法事仪式;微软开发的家族史AI可模拟不同决策下的传承路径;扎克伯格投资的虚拟世界项目,允许用户创建永续存在的数字宗祠;杭州出现的虚拟继承人社区,通过算法匹配文化基因相近的传承者——某种意义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种人机协同的“跨物种传承”虽然打破了“血浓于水”的传统观念,但正逐渐将成为主流。这种转变引发伦理争议,却也可能解决人类自身局限——当生物人难以维系复杂传承系统时,硅基生命或将成为文明的火种保管员。换句话说,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叛,恰似纸质家谱演变为电子文档,载体更迭反而提升了文化基因的生存概率。
2025年3月31日,来自河南郑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让人由衷感叹:五千年前,先民在新郑点燃文明火种;二十一世纪,我们用数字技术重构文化记忆。这一次的大典,通过AI+VR+AR,首创 “云端祭祖” 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技术 1:1 复刻拜祖广场,全球华人可在线完成 “净手-上香-鞠躬”全流程。借助 AI 面部捕捉技术,让您的每一个祭拜动作都会实时投射到虚拟祭坛;AR 特效则将为您呈现 “巨龙护佑”“祥云环绕” 的震撼场景,真正实现 “千里之外,心手相连”。

【今天的清明节,正通过AI逐渐变成了“复活节”|来自网络】
除了科技手段之外,全球化浪潮也在催生出跨文化的传承实验,就像海外华裔借助基因测序技术重建离散的家族树,用生物学数据替代宗法制度;旧金山中餐馆将清明粿改造成法式甜点,推动传统祭祀食品获得跨文化新生;而商业资本也在推波助澜,比如贵州苗银工匠转型直播带货,传统祭祀银饰蜕变为时尚单品;南京企业推出“记忆保险箱”服务,祖训传承被量化为存储费用与提取次数的函数;成都街头出现的“共享祠堂”,扫码支付即可启用标准化祭台……
不得不说,市场是最敏锐的,当我们还在犹豫做清明时是选择上班还是上坟,商业资本和科技的合谋,已经让上班的同时可以一起上坟。所以,趁着这上班的机会,我也可以用微博或者微信,或者这公众号,表达一下对祖先的尊敬。就像《酒干倘卖无》中唱的: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这里面也包括我对外婆的爱。虽然很少给您做清明,但我一直记得您。同时,我祝愿这个世界,少有所养,老有所依。生有所爱,死有所忆!
为了更好地所忆,我们在传承之外,还需要做好文明备份。不得不说,几千年来文明的发展,已经让地球上与之相关的记载汗牛充栋。我曾不止一次的“杞人忧天”,像这样发展下去,我们该如何记录并保存我们文明的痕迹?幸运的是,面对文明断代风险,技术正在不断地提供新的保险机制,就像建在斯瓦尔巴特群岛地下深处的种子库,建立确保全球粮食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有科学家想把地球上670万种生物的DNA存放在月球方舟作为备份,与此同时,也可以将数字化家谱库存放在月球极地;相比较这还是很难近期实现的举动,科大讯飞用濒危方言录制祭祀祷词,让语言消失后仍可数字复现……这些技术看似科幻,实则是古代“鼎铭传世”理念的科技升级——商周青铜器能保存铭文三千年,现代人需要为文明准备百万年量级的存储方案。这个有赖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进化。
很难想象的,现在很多人还没来得及搞懂的区块链,现在也被用于了情感“储存”。就像四川某村落将两千人规模的宗族网络迁移至区块链,亲属关系通过智能合约获得永久存证。而在温州也有民营企业家们将祠堂盟誓替换为区块链存证——这是我通过询问DEEPSEEK得到的一些个案,让我有些将信将疑,也无法查到这些信源,但是我相信区块链肯定能帮助人类的记忆延续。
尽管现在的变化让很多人难以接受,商业资本的双刃剑效应在传承领域尤为凸显,更要命的是,那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也在数字时代逐渐成为远离的风景,但正如生物进化依赖基因变异,文明传承同样需要载体革新。从祠堂香火到区块链节点,从青铜铭文到DNA编码,改变的是存储介质,不变的是人类对文明延续的永恒追求。
这几天,我的师兄詹正凯正在回眸中国世家历史,不免感叹,我们所有人都会肉身俱灭,我们绝大部分家庭,都会消失在生物意义上的“绝代”里,唯有文化,信念不灭,这是世家的秘密,也是中华文化里万古不朽的基因。
而被刻入这个基因的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更是未来文明的奠基人。
壹点号 吾球商业地理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相关文章
- 2025-04-04 23:11:00 江苏淮安:春风十里清明时,涟水公安守护您
- 2025-04-04 21:32:00 鱼台:清明祭英烈 传承红色基因
- 2025-04-04 18:32:00 清明假期,襄阳机场预计运送旅客1.6万人次
- 2025-04-04 11:24:00 古人过清明发什么“朋友圈”?
- 2025-04-04 10:44:00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丨念念清明 时时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