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治太淤泥用来修复“生态疮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5:09:00【来源:政协无锡市委员会_工作动态】
春日的太湖西岸,生态治理的脉动与自然生机同频共振。在宜兴大浦港近岸水域,生态挖泥船往来穿梭,这些被挖出的淤泥将去往何方?近日,记者一路见证太湖淤泥跨越水陆、长达60多公里的生态之旅,探寻宜兴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太湖治理的创新实践。
大浦港是宜兴9条主要入太湖河流之一。近年来,宜兴加大对大浦港外侧水域清淤力度,今年,生态清淤量达114万立方米,清淤面积近1平方公里。工程自去年10月启动,预计今年6月底完工,航道疏浚、增殖放流等项目同步推进,一幅全方位生态修复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清淤之后,淤泥的处置成为关键。如今,太湖西岸已星罗棋布地建起10个湿地公园,施工方因地制宜,沿湖岸设置了5个固化场。中国电建集团港航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张宪营介绍,淤泥从大浦港挖出后,顺着太湖里蜿蜒铺设的潜管、浮管与岸管,到最远的固化场,要经过12公里的“旅程”。
来到邾渎港湖岸大堤,占地120亩的南固化场格外引人注目,一个个被土工管袋严密包裹的淤泥“方阵”排列得整整齐齐。宜兴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形象地比喻:“用上土工管袋,便给淤泥脱水按下了‘加速键’。”邾渎港南固化场每日可吸纳3000立方米淤泥,预计可固化太湖底泥10.8万立方米。通过精细划分均化区、管袋区、加药区、余水沉淀池等功能板块,有害物质被最大程度消解,固化进程大幅提速,以往自然固化需耗时一年,如今短短3个月就能完成。“如此治理,又快又好!”现场工作人员赞叹。
在邾渎港北固化场,固化后的淤泥正通过传送带运往太湖里的运泥船,开启第二段“旅程”。在太湖中,淤泥的富营养成分曾引发水生态失衡,上岸后却因有机质含量丰富而大有用处。
从上世纪起,受“靠山吃山”传统观念影响,宜兴不少山头因开山采矿,留下了千疮百孔的深坑,地貌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宜兴大力推进土地复耕,一些鱼塘也在进行退养。如今,这些经过精心处理的淤泥,再跋涉50多公里,抵达宜兴西部宕口,结合矿山修复与土地复耕,实现淤泥的循环利用。仅邾渎港北固化场的淤泥,就能让数百亩土地重焕生机,实现“生态疮疤”的完美修复。
在科技赋能下,淤泥的去处还有很多。金山环保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科研示范基地里,每天都在上演“吞”蓝藻、淤泥,“吐”原料的奇妙场景。他们自主研发的“底泥在线捕捞脱水技术”,能把散发臭味的蓝藻和淤泥变成藻粉、生物炭基肥,甚至加工成农业领域的“黄金”——生物质碳源。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制成的“金山碳”,还成为污水处理领域的“净化剂”。
大浦港清淤工程,是宜兴高效推进太湖治理的生动写照。在新一年治太“施工图”中,宜兴有着“更大决心、更硬目标”。今年,宜兴计划实施太湖生态清淤245万立方米,1000万立方米的一体化清淤平台也已完成可研审批,计划5月份投入使用。打破就河治河、就水治水的传统模式,以系统化思维推进生态治理。今年以来,宜兴安排市领导挂钩9条主要入太湖河流,实行“一河一策”,当好太湖“守门员”。沿线各乡镇园区将有针对性地开展清淤、工业废水整治、污水纳管、岸线绿化等综合整治工作,推动水质持续改善,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早日重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 2025-04-07 16:45:00 把商圈搬进公园!广东深圳“公园+”模式打造消费新体验
- 2025-04-06 15:09:00 治太淤泥用来修复“生态疮疤”
- 2025-04-03 21:35:00 徜徉千亩油菜花海 苏州这条新线路等你来打卡
- 2025-04-03 19:30:00 入选市十大典型案例!解锁杨浦这条河背后的善治密码
- 2025-04-01 16:20:00 揭阳涂虾“返场”背后的生产生活生态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