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22省调整医院放射类检查的收费标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1:32:00    






文 |《财经》记者 辛颖 凌馨
编辑 | 王小
去医院看病花费中,检查费占据相当一部分。有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的检验收入占医院医疗收入的20%以上,而放射检查又是检查检验中的大头。
2025年5月22日,国家医保局在直播会议上,公布了X线、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检查收费在各地的降价情况。
这是由国家医保局指导,各地对放射检查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价格规范。《财经》独家获悉,目前已经有22个省份医保部门制定了具体的价格方案,将陆续落地执行。
医院放射类检查,主要是X线、CT、磁共振等,其中收费水平较高的PET/CT类检查,也在此轮降价中,如安徽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价格,调整后为一个部位2500元,此前是5000元,全身扫描也由6700元降至4980元。
从目前各省价格方案来看,参考单个部位的基础检查,X线摄影成像不超过55元,CT平扫不超过255元,磁共振(MRI)不超过505元,PET/CT不超过2500元,各地略有差距。
“各省放射检查收费差距较大,此次一些定价偏高的地区,需要适当降价,向平均水平靠拢,一些原本定价水平比较合适的此次不涉及调价。”一位医保系统人士向《财经》介绍。
在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医保部门也考虑到平衡医院收入。“此次价格调整腾挪出的空间,部分会用于提升护理、诊查、手术的收费价格,来更好体现医务人员服务含量。”上述医保系统人士说。
医保要平衡各地收费
4月28日起,安徽省率先执行新的放射检查收费标准,广东、福建、上海也紧随其后,陆续启动新价格。
公立医院现行的医疗服务费定价分为两种,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像美容整形类收费属于市场调节价范畴,不作限制。而X线、CT、磁共振等检查项目,适用政府指导价,也就是各省制定最高限价,区域内医院在此范围内自主定价。
各省的政府指导价差距很大,比如同样的X线扫描成像,有的地区收费70元,有的地区20余元,价差三倍多。在一些高价项目上,患者花费的差距就更明显,譬如PET/CT扫描,有的地方一次6000多元,而有的地方1700元。
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地方财政对大型设备采购的支持力度。比如北京的一些医院设备是财政全额出资,相应的检查收费水平也就较低,头部CT扫描费13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即便考虑到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距,有的检查费差距也患者难以接受。收费较高的PE/CT是目前较为高端的医学影像设备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疾病的早期发现。“PET/CT太贵了,我做全身检测花了快1万元,全自费,差不多是我两个月的工资,一下就没了。”石雯(化名)此前因咳嗽、高烧持续未愈,在医生建议下做了PET/CT检测。
国家医保局出手均衡价格,既要消除不公平高价,也要为偏低地区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空间,首先出台《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各地纷繁复杂的收费名目进行整合,让各地的收费类别、收费水平变得可比。
之后,2024年12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启动对七类放射检查项目的价格规范治理,由各省根据既往的收费情况测算费用,并适当调整。
如安徽省,将放射检查类项目整合为26个项目,并综合对比周边地区价格水平、地区人力成本、设备集采降价、基金使用情况等因素,确定新的政府指导价,其中X线摄影成像40元,CT平扫210元,磁共振平扫460元,PET/CT(局部)收费2450元。其中,CT平扫等12个项目按照甲类管理,全额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磁共振等成像等10个项目按照乙类管理,部分纳入医保报销。PET/CT等4个项目是丙类,也就是自费。
有些省份医院在医保部门行动之前已经下调了检查收费。一位北方的脑血管疾病患者每隔两年多做一次头部磁共振检查,“原来是1200元左右,后来八九百元了”。
一家县域二级医院的院长告诉《财经》,“2024年我们就调整过一轮,头部的CT原来是180元-200元,降到了80元。”
一些价格仍然偏高的省份,是这次调价的重点。国家医保局价格招采司副司长翁林佳在上述直播会议中介绍,“尤其是对一些收费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指导地方进行价格规范治理。”
从目前各省出台的调价标准来看,如原来CT平扫价格高至500元的地区,此次至少要降价245元;磁共振平扫最高收费到840元地区,也要降到505元以下。另外,PET/CT局部检查收费将降到2500元以下,全身检查不超过5000元,叠加检查需要的药物不到2000元,患者总费用能控制在7000元以下。
院内收入如何平衡
面对检查费的下降,上述县域二级医院院长最先要做的事,可能就是算算设备采购的折旧成本,看看账面有多大影响,“一般这类大型设备,我们账面折旧是按八年计算,通常能用到十年”。
对放射检查收费的降价,业内并不意外。原因是近年来,大型医疗设备的价格正在走低,医院的采购成本没那么高了。
降低医院采购成本,国产替代是更重要的推手。CT市场是国产替代进程最快的医学影像领域之一。众成数科数据显示,从销量来看,2023年中国CT国产化率已达到50%左右,但因为价格便宜,国产CT的销售额总占比只有35%
以中低端CT(64排及以下)设备价格为例,2015年64排价格约500万-800万元,到2025年,已降至300万-500万元,降幅40%。中信证券数据显示,医疗设备集采推动,低端产品降价幅度普遍超70%,中高端产品降幅约20%-30%。
上述医疗行业人士介绍,以前进口的3.0T磁共振设备要3000,如今国产设备1000万元以下就能买到了,其他型号的价格甚至不到800万
上述医疗行业人士分析,“即便是按降价后的价格,有的医院在3年-5年就能收回设备成本,机器普遍能用到8年-10年,医院后面还是能靠检查挣钱的。”
有医生认为设备费用下降不足以弥补成本。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表示,“科室自用的一台检查设备,按照现在的收费标准,五年收不回采购成本,而且五年之后设备就开始出问题了,开始有一些维修成本了,如果我们使用的频次更高一些,设备可能还用不到五年。”
一些地区的医院买大型设备需要自筹部分或者全部资金。上述县域二级医院采购设备就没有财政补贴,需全自费。“去年调整价格的同时,医院还要支付CT影像每张上传云平台的15元,所以一个头部CT医院实际收入也就65元,去年影像科的年收入减少了300万元。”该医院院长表示,医院会尽量减少对影像科医生收入的影响,他们的绩效稍微少了点,但幅度不大,医院选择从收入中腾挪一部分,来补贴给影像科医生的绩效。
院长们本来也在努力降低检查检验收费占比。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在对医院的考核中,一方面引导医院提高医疗服务占比,以体现医护人员的服务价值;另一方面降低药品、耗材、检查检验等的收入,以降低患者的负担。
2023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显示,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为29.59%,较2022年提升0.94个百分点。
对于此次价格规范行动,降价节省下来的钱,医保部门提出,后续将提升护理、诊查、手术等的收费项目。对此,医院颇为关注,以“挂号费”为例,有的地区是5元一次,有的地方是50元,这些是医务人员迫切希望进行的价格调整。

图片

责编 | 秦李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