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专访“外卖诗人”王计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8:01:00原标题: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主题)
——专访“外卖诗人”王计兵(副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丽蓉
“法国之行取消了,最后一刻告诉我,签证被拒。”4月9日下午,王计兵告诉记者,他正在从机场回家的路上。他原计划在当天前往法国参加巴黎书展,为诗集《低处飞行》的法语版签约。此次未能成行,他和出版方都对原因感到困惑。

王计兵近照 受访者供图
2022年,因为一首《赶时间的人》,王计兵成为人们口中的“外卖诗人”。2025年,他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此后名声更响。从2023年到现在,他已经出版了4本诗集,今年还将出版一本散文集和一本诗集。
他还在送外卖吗?他靠写作很赚钱吗?他的创作如何持续?《工人日报》记者专访王计兵。
“我正处在创作的巅峰期”
记者:您这两年密集出书,感受如何?
王计兵:首先,出书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现在既然梦想可以实现,当然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目前我出了4本书,实际上从1988年算起,到现在我已经写作了37年,对比写作的时长,4本书应该还不能算密集。这两年正好又是我创作的一个巅峰期,每年创作的诗歌都在1000首左右。我实际上是在想,趁着自己现在思维敏捷,创作状态良好,能多做就多做一些。
记者:除了诗歌,您还在进行散文等非虚构作品的创作,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吗?对您来说,这类作品和诗歌的创作有什么区别?
王计兵:我最初的写作就是从写小说开始的,中间由于发生了很多事情才转变了写作方向。拓宽写作方向也是每一个作者都需要做的事情,当然,散文写作和诗歌写作,是有区别的。首先从时间上面,诗歌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写作,而散文则不同,特别是中长篇的散文,就需要安静下来,用大量的时间,最好是一气呵成。
我的写作方式和其他作者的区别可能在于,我善于利用语音写作。有一次我回老家,走出高铁站之后,我放弃了其他的交通方式,选择了徒步,走了18公里,从高铁站走回了我的村庄。在这行走的过程中,我不断和自己聊天,同时就完成了1万多字的散文写作。因为这是当年我和母亲走过的路线,触景生情,就会有很多的感想,这种感想的迸发最有利于创作。
记者:用语音写作,是没有时间的不得已而为之,还是说这样对您来说是一种更合适的写作方式?
王计兵:用语音写作,其实一开始是因为生活的高度碎片化。当我从事了外卖工作之后,这种碎片化的时间已经不适合我用纸笔写作。最初也有不适应期,因为我们传统的写作就是需要安静地听笔在纸张上滑动的声音,那种感觉特别棒。我也是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适应期,才渐渐习惯了自己的发音和创作之间的关系。
当我习惯了用语音创作之后,我就坚持了下来,并且守住了这份习惯。这份习惯带给我的生活高度的便利。
“送外卖已经成了我的副业”
记者:您现在经常参加各类文化活动,靠写作想必也能挣到钱了,外卖员的工作还在兼顾吗?
王计兵:实话实说,送外卖已经完全成了我的副业。送外卖现在具备调剂我生活的功能,甚至有的时候我会和家人说,我出去放松放松,家人就知道我又要出去送外卖了。
前年我全年送外卖的时间也就是两个多月,去年就不足两个月,今年可能送外卖的时间会更少。通过写书的确也赚了钱,但是不会像有的网友想象的赚那么多。就像我和我爱人聊到书籍版税带来的收益,我跟她说:“你从前看低了文学,现在又看高了文学。”
记者:上春晚后,您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几年前走红到现在,您怎么看待“出名”这件事?
王计兵:最初被媒体关注,我曾经和家人说过,所有被媒体关注的人,都像是被海浪涌起的事物,会回落,这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当海浪回落,我们依然是本本真真的自己。
我非常感恩媒体和网友对我持续的善待。我特别想和朋友们说,我会继续做最努力的自己。当若干年后,大家回头再来看王计兵,你会发现,王计兵始终是一条安静流淌的河流,不是突然出现的一场露水。当然,现在的高关注度,也对我自己提出了要求:怎么样做好自己,同时也能照亮别人?
记者:那您是怎么做的呢?
王计兵:现在网络对我的容错率,应该是一种高度收缩的过程,不允许我在写作上出现很大的瑕疵,甚至说小的瑕疵也要尽量避免。当然,我也清楚,文化底蕴是我的短板,我只能加倍努力地学习。
我对写作的要求也在提高。尽管我保证了现在旺盛的创作力,连续两年创作的诗歌数量都过千,而我拿出来的诗歌却在减少。现在我会比较慎重,我只会精选出自己满意的部分发出来,这是对关注我的媒体的负责,同时也是对网友的负责。
我一直强调说,我的出现,我的社会意义大于我的文学意义。尽管是这样,我仍然还想说,让文学回归文学的本身。
“创作是一种惯性”
记者:我猜想,目前稿约、活动约、采访约等太多,也许已经影响到了您的正常生活,对此您怎么想?
王计兵:我现在的生活的确很不规律。我曾经说过,给我一座山,我可以守住一辈子。我是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但事实是,如果离开了媒体,离开了网友的支持,我的诗集肯定卖不了多少。面对媒体和各种活动,对我来说是一种帮助,我怀着感恩之心。
记者:如此忙碌的日常下,您如何保持充沛的创作热情?
王计兵:我感觉,创作灵感是长期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目前我还没有为灵感产生过焦虑,我想长期的生活积累和创作习惯会带动一些惯性吧。有的朋友在问我是不是一个文人,或者是不是诗人,我就说,最好等我出了十本书之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您之前提到过在积极拥抱AI技术,您是如何将之与自己的创作结合的?
王计兵:AI的出现,对于写作者带来一种震荡,甚至有些人感到了恐慌,我感觉大可不必。其实我现在的语音写作,恰好与AI契合。我现在写长篇文章,通常是经过AI的校正。我一般会给它下达三个指令:一是检验这篇文章中的语法错误,二是把这些文字按散文的形式进行重新排列,三是检验这篇文章中的标点符号的使用。AI极大地减少了我因为修改作品排列文字所花费的时间,我还是乐享AI带来的便利。
如果别的写作者也有更便利的方式,我倒是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探讨。我不担心AI会让写作者丢掉饭碗。所有的科技发展都是来辅助人类的,会让我们激发出更大的潜能。
记者:对于有着文学梦的普通人,您有什么建议?
王计兵:我要强调的是,一定不要降低对生活的热情,生活才是我们生命的主线,一定要先把生活过好了,兼顾着我们的梦想。不是所有的梦想都能实现,要把梦想作为爱好来坚守。我所倡导的一句话就是,梦想找到我们,是来辅佐我们更好地生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而绝对不要成为我们生命的禁锢。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
- 2025-04-13 20:07:00 明天起,颐和园、玉渊潭公园等恢复开放
- 2025-04-13 13:04:00 重访“中国作家第一村”
- 2025-04-13 11:13:00 北京部分市属公园12时起恢复开放,颐和园玉渊潭等继续闭园
- 2025-04-13 09:09:00 癌症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1不睡、2不喝、2坚持,不要大意了
- 2025-04-13 08:01:00 让文学回归文学本身——专访“外卖诗人”王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