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座青海职校何以成为海尔伙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03:24:00    
学生进行赛前演练。
环境监测专业学生进行土壤微生物DNA提取。
机电工程学院负责人介绍专业等情况。
学生进行无人机训练。
风光互补一体实训设备。
西宁城市学院一隅。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宋翠茹 摄

本报记者 宋翠茹

当前,高职院校就业率如何?专业设置有哪些新变化?什么样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4月3日,记者走进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下称:西宁城市学院),通过对学院多个院系及院系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从中得到答案:学校与企业合作,聚焦行业项目、为产业链赋能……近年来,西宁城市学院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在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新意“满满”,呈现出专业契合度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不断攀升的良好局面。

专业设置紧盯产业发展之需

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目录也在不断更新。

4月3日,在西宁城市学院机电工程系的风光互补发电实训室里,几个学生正在对自主开发的系统进行应急演练。

“我们团队很关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就研发了这款远程控制系统,这样能精准找到故障点进行运维。”23级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生马英鹏边操作边向记者介绍到。

从早晨到傍晚,马英鹏和他的“伙伴们”每天有超过12个小时待在实训室里,进行编程和调试及训练。只为在青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进而获得国赛“入场券”。

如今,这所拥有11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立足“把需要岗位的人培养成岗位需要的人”的定位,着眼青海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结合学院办学特色,构建了一套与区域产业体系高度匹配的专业群建设机制。

同时,该校围绕资源环境与安全、装备制造、旅游等14个专业大类共27个专业,与省内及全国一些知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突出的职校品牌。

特别是近几年,西宁城市学院在学科设置上没少下功夫,聚焦青海产业“四地”建设增设新专业,加减之间,专业设置得到优化。

“院系的课程内容是严格按照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调整的,课程设计和实训软件也都着重于切实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进而得到企业的认可。”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商贸系副主任蔡淑婷介绍说。

2019年从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桑周美朗,在校期间他积极参加各种实训活动,半年实习期里,他参与了企业运营管理的全流程。“正是职校的这段学习经历,让我成长很快,也让我更自信,职校生对未来充满期待。”桑周美朗说。这几年,桑周美朗在玉树藏族自治州开办的玉慈旅游传媒有限公司发展,2024年,公司年经营收入达134万元,事业正处于上升期。

环保产业是青海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之一,随着环保产业转型升级,向“新”、向“绿”而行的产业转型促使生态环境产业链、技术链、就业岗位及服务领域呈现新变化。

据了解,西宁城市学院生态工程系以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为试点,根据环境监测工程技术员学徒学习岗位工作任务和要求,以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按照岗课赛证融合的理念进行项目序化课程体系改革,从识岗、适岗、轮岗三阶段,实施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岗位教学,有效提升了专业与环境保护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适配度。

技术研究依靠人才队伍之基

“我更倾向于学一些新的东西,我觉得机电工程系的很多专业正好顺应时代发展。”24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沈棕霖说。

不仅是学生对新专业充满浓厚的兴趣,西宁城市学院还通过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工匠劳模作为校外专业带头人或企业导师并参与教学,校企共同培养双师队伍,打造工匠之师,一批高层次人才也加入进来,成为各学院的导师。

前几年,针对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产业的教学设备对接产业不明显,随着产业调整升级,教学设备存在技术滞后、标准不同步的情况,且教学设备价格高的同时,也存在着设备技术模块固化,维护时效较长等问题。

2024年,机电工程系根据市场调研,紧密锚定产业技术需求,率先对西门子PLC智能控制实训装置进行研发改造。专业带头人董贵平牵头,专业骨干教师苏小双携手在读博士崔文川老师等组成了一支7人的研发团队。

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团队耗时半年成功自研制针对产业升级的智能制造产业新的教学设备。之后又经过不断优化,已经投入到机电工程系日常教学过程中,价格从12万元左右降低至2万元左右,运行质量大幅提升,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机电工程系大赛参赛队将用于省赛赛道,冲刺国赛名额。

西宁城市学院大力支持教师开展创新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多个博士带领团队紧扣产业发展之需,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强大的专家队伍打破国外技术壁垒,研发多项新材料,获得多项发明专利授权,对各支柱产业的发展起到智库的作用,专业布局也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西宁城市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熊壮介绍,目前,机电工程系服务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开设智能机电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等33家清洁能源智能制造企业精准输送人才。

产教融合拓宽校企合作之路

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关键所在。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培养路径,最终目的要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实现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以学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群中省级海尔COSMOplat智能实训产教融合基地为例,企业按师生比1:30派遣企业导师分阶段入驻学校,学生以真实项目开展实战化教学,通过“三转四像”产教融合新思路,系主任围绕企业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学围绕生产转;系部像工厂、教室像车间、老师像师傅、学生像徒弟。以此吸引企业,为产教融合“保驾护航。”

“我们和学校是通过下订单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是把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前置到学校。我们会聘请山东工匠进学校,有针对性的授课,在校即入厂,入厂即合格,这样毕业后的职校生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青海的学生勤学、踏实,学校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能满足企业所需,这也是能成为海尔实训基地的重要原因。”海尔中德园区招聘经理于新雷告诉记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生态工程系通过引企入校,与青海首环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校中厂—首环检测中心”。西宁城市学院生态工程系系主任巨婷婷向记者介绍,“把企业搬进学校,能够联合区域相关环保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价,把教学场所变为生产场所、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创业创新,学生参与真实工作项目,并按照市场要求和职业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同频共振。”

强化产教融合作为西宁城市学院促就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该校持续对接着企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2025年3月17日,青海蓝算科技有限公司来到西宁城市学院,开展了全面且深入的校企对接交流活动;3月26日,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周海春带领旅游商贸系相关负责人赴西宁柴达木国际大酒店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

……

凡此种种,已成为西宁城市学院职业教育服务青海地方产业的生动案例。

“我们发挥行业办学的基础性优势,围绕青海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深化产教融合,通过过‘订单培养’的形式,实现学院和企业的资源互补,促进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结合。”西宁城市学院相关负责人由衷地表示。

为让学生既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又服务当地产业的发展。西宁城市学院带领学生走工厂、进车间,把课程开在企业车间一线、开在用人单位办公场所,通过实地走访、岗位锻炼、模拟演练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走进来”“留下来”“促发展”,有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双向赋能,该校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超93%。

采访中,一些企业和校方对经济持续向好和职校毕业生就业充满信心。“我们与机电学院开展深度校企合作,采用‘2+0.5+0.5’联动的灵活培养方式,能够让帮助学生充分就业,也让公司收获了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优质员工,期待学校能为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新疆新风新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杨敏说。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10日 第5版:经济)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